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

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 翁淮南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重要承载体的中国博物馆,理所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文化强国建设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勠力推进博物馆事业全面跨入新时代。

一、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凸显十大时代特色

      时代是历史的回声,历史是时代的映照。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与时代相关的变化,均在博物馆以“藏品”的形态沉淀下来,并推动博物馆成为国家战略竞争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据统计,世界博物馆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数至 2018 年已超 55000 家。可以说,目前世界上博物馆类型日益多样化,收藏日益体系化,展陈日益个性化,文创日益产业化,传播日益分众化,交流日益多元化,运维日益智慧化,功能日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博物馆数量从 1978 年的 349家增长到目前的 5354 家,平均每年新增博物馆 200 家左右,2018 年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 11 亿人次。

      中国博物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国博物馆在新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走向优势竞争时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目前博物馆领域的竞争实质上是优势战略资源的竞争。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级各类博物馆充分抓住国家战略布局带来的机遇,结合独特的政策、区位、文物等优势资源要素,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吸引更多的文物资源,实现跨越发展。如各大博物馆依托“一带一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布局,立足自身优势,把握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创新博物馆发展形态,强强联合,成立战略联盟,建立总分馆等。从国家文化发展的整体看,“竞争优势”推进我国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

      二是走向系统协作时代。博物馆系统协作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涉及国际博物馆之间协作、国内馆际合作、博物馆内部各部门之间协作。从宏观看,我国博物馆配合国家战略,不断拓展国际视野,纷纷与世界各国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国内外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如近五年我国举办了文物进出境展览近 500 个。由此可见,国内博物馆间不断通过联合协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尤其是在新技术运用方面的互鉴更加明显,大型博物馆在展陈、服务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国内博物馆之间的巡展、借展、互展多元模式层出不穷。从微观看,博物馆不断探索新管理机制模式,重塑工作格局,激发系统活力,以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走向超限融合时代。乔良在《超限战》一书中提出的“超限”理念影响广泛,中国各类博物馆也正走在超限融合的路上,积极探索与其他机构甚至其他业态进行跨语言、跨国度、跨民族、跨领域、跨媒介的深度合作。例如,博物馆与网络媒体的深度融合,衍生出了博物馆在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融媒体平台上的新形象并且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粉丝数、抖音粉丝数均超过 100 万,微博粉丝数超过 450 万。又如《国家宝藏》火爆,《如果国宝会说话》风行,都体现了博物馆与媒体的深度融合。故宫博物院和腾讯建立合作,共同探索传统文化 IP 的活化模式,成为博物馆和科技巨头深度融合的范例。上海和西安等新规划建设的博物馆,均体现了博物馆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形成的文化中心涉及房地产、酒店、餐饮、娱乐等综合业态。我们认为,中国“博物馆经济”将产生良好效应。

      四是走向跨域分馆时代。近年来,发达国家博物馆总分馆模式开始从向全球输出,一些知名博物馆竞相在中国或其他地区建立分馆。2014 年,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在我国深圳蛇口建立分馆,成为外国博物馆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分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在上海也开设了一家特许经营分馆。与此同时,中国的博物馆也开始了实施总分馆制的探索与实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地共有 194 家博物馆拥有分馆或多个馆区,总分馆或馆区数量总计达 600 多个,分布于文物、艺术、行业、非国有博物馆等多个类型博物馆。例如,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实行总分馆制,目前下设 9 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短短 5 年间先后在各地启动建设 8 家故宫书院、10 家故宫学院以及 6 家紫禁书院,故宫文化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此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也都有或正在兴建分馆。

      五是走向功能拓展时代。社会信息化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拓展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功能。近期,国际博协(ICOM)关于博物馆定义的讨论成为博物馆行业的热点话题,这实际上是对博物馆功能定位拓展的一次深刻探讨,也充分说明当前博物馆已经摆脱文物收藏、保管、展览等功能,逐步走向承担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多重功能。我国博物馆的功能也在逐步拓展,不仅包括外交功能,文创开发和书画创作的生产功能,还包括自始至终存在但被公众忽视的评价和选择功能,等等。对于评价功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认为:“博物馆的收藏行为本身就是以社会评价、历史评价和审美评价等综合评价为前提的,学术研究活动也是以评价为导向的,展览活动是适应时代需求突出重点选择的,而讲解就是要用新的时代眼光对历史文物加以解读和评价。”此外,博物馆的社交功能和休闲功能也愈发凸显,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展示体验活动、人性化的服务和轻松的环境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体参与其中,博物馆俨然已成为新的公共社交休闲空间。

      六是走向特色陈展时代。彼得·德鲁克认为竞争就是“差异”,对博物馆来说,“差异化”的产品有利于为顾客也就是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博物馆陈展的差异化越来越凸显,展陈内容愈发突出特色,展陈形式愈加新颖,展陈理念更加创新,“千馆一面”和形式上的“大而全”不再是我国博物馆的主流。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展览形式多样,新技术应用空前广泛,呈现形式多元,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累计接待观众超过 460 万人次,创造了博物馆主题展览参观人数的新高度,被媒体誉为“令人难以置信的展览文化”。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更加重视提升策展能力,展览叙事更加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内容为王”理念日益凸显,这也带动文物活起来,并带动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七是走向文化创意时代。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正迎来黄金时代。据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天猫联合发布的《2019 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19 年,我国文创市场整体规模比2017 年增长了 3 倍;2019 年实际购买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者近 900 万人,比 2017 年增长 4 倍。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中的市场份额达 72%,是博物馆自营产品的 3 倍。 天猫计划引进 100 家全球文化机构入驻,并且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合作共同培育 1000 位优秀文创设计师,为文创 IP 提供10000 个品牌的跨界赋能。据悉,故宫博物院已研发 9100 多种文创产品,2018 年为故宫带来超过 15亿元收入。 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元素开发了 3000 余款文创产品,其中 2018 年以《千秋绝艳图》为灵感推出的欧莱雅中国风口红一时成为舆论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创产品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八是走向绿色发展时代。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博物馆高度注重观众的观展体验,通过改进展览手段,运用 AR/VR、8K 超高清数字技术、4D 动感影像、3D 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云展厅、沉浸式体验展厅等多样化、立体化的展览展示服务。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以及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现代化展陈方式,一改展柜式传统展陈方式,极大地吸引了观众。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运用新技术手段策划情景党课《初心与使命》,以实景表演和朗诵的形式引领干部群众一同感悟初心与使命。此外,科技进步也给文物保护与利用插上了无形翅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文物的损耗,并且极大限度地提高了文物的寿命。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与“虚拟洞窟”项目,既充分展现了敦煌莫高窟的绚丽多彩与恢宏气势,又有效化解了文物保护现状与旅游旺盛需求之间的深刻矛盾。

      九是走向话语竞争时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客厅,如何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发展,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以微信、微博、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拓展了观众接收、接触博物馆信息的渠道,相关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高效。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博物馆开始拥抱新媒体,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特别是在国际上人们对中国的关注,他们不仅仅想知道“我们不是什么”“我们不做什么”,更想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会成为什么”。此外,博物馆话语权的争夺还体现在文化解释权上,博物馆馆长、策展人、捐赠人、收藏家等群体都可以从自身的视角对展览和藏品进行阐释,进而对受众进行引导和教化。

      十是走向消费导向时代。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意味着博物馆的展览、教育等活动必须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重视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功能,不断强化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进而成为文化传播中心与体验中心。据统计,我国博物馆仅 2018 年一年就举办展览 2.6 万余个,举办各类教育活动近 26 万次。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不少观众喜欢来博物馆“打卡”,公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面对这一变化,博物馆应及时回应观众的需求,思考受众的经济能力、教育背景、消费偏好、服务诉求等各方面因素,对受众进行细分,将其纳入自身发展策略。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当前我国博物馆界的服务日益人性化,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不少博物馆除配备先进的导览设备,还增添了母婴室、儿童区、救护员等便民设施和人性化服务。另外,不少博物馆开始实施网上预约参观以提升观众观展体验,同时还积极呼应地方社会发展举措,开设周末夜场助力发展夜间经济,等等。

二、新时代中国博物馆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代中国博物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显。新时代中国博物馆面临着六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

      一是从发展战略看,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博事业发展,多次到博物馆调研考察,先后近百次就文化文博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中央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为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顶层设计”。

      二是从发展现状看,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呈现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态势。据统计,2012 年博物馆数量为 3866 家,2016 年达到 4826 家,目前全国各类博物馆数量达到 5354 家。青岛市的博物馆已超 100 家,郑州等不少城市提出建设 100 家博物馆的目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国有博物馆外,以建川博物馆为代表的大量民间博物馆迅速兴起,中国基本形成了门类丰富、特色鲜明、专题突出、分布广泛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三是从受众需求看,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和参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今年 AECOM 联合主题娱乐协会 TEA 联合发布的《2018 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位列全球博物馆参观人数排行榜第二位,为 861 万,比上一年增长了 6.8%。 特别是在馆校合作的大框架下,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与中小学校联合举办了约 26 万次专题教育活动。

      四是从发展质量看,博物馆精品展览前所未有地繁荣兴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选见证了这一时代变化。该评选始办于 1998 年,迄今已满 16 届。由历届评选可以看出,精品展览由历史类陈列展览为主转向各类展览百花齐放,北京、浙江、江苏、河南、陕西、上海、广东等历史底蕴深厚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精品展览尤其集中。从“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参评项目和评选结果来看,中国博物馆界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十分突出。中国博物馆界的策展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未来有望在世界博物馆策展领域实现“领跑”。

      五是从发展功能看,博物馆前所未有地参与到了我国的外交工作当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1000 余项文物展览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近 5 年来累计举办文物出入境展览近 500 个。各博物馆配合国家外交大局,着眼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博物馆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许多重要外事活动如中美元首、中印元首会晤,中日韩合作 20 周年纪念活动等选在博物馆举行。此外,各级各类博物馆充分参与到各个层级的外事活动当中,为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是从发展平台看,新技术与博物馆融合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AR/VR、AI 等新技术的涌现为博物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二者的深入融合无限延展了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空间,带来了诸如“沉浸式体验”等新型参观体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智慧博物馆”将会探索出更多兼具人性化和科技感的新鲜观展方式。

      (二)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全球发展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内看,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与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国博物馆界自身主要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短板。

      一是从观念上看,博物馆行业自身的认知与中央高度重视和期待有差距。一些博物馆对新时代中国博物馆的功能和定位认识不深,对博物馆在“两个巩固”“两个维护”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应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根据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 2022年)的意见》,支持“国家一级博物馆定期策划推出一批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和流动展览”。2018 年影响力较大的博物馆推出的展览中,古代历史文化类的展览有 217 个,近现代历史文化类的展览有 65 个,革命历史的展览有 29 个,大型主题纪念类展览有 6 个,后三者之和仅 100 个。从展览统计数量来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展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我国博物馆界还存在着如何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博物馆管理与发展的问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开拓创新的勇气不足。

      二是从理论上看,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创新之间有差距。我国博物馆界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于博物馆实践。以博物馆学研究为例,2001 年王宏钧出版的《中国博物学基础》仍是中国博物馆学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理论著作。当前的博物馆界普遍重实践轻理论,博物馆从业人员和高校博物馆学科研究人员理论概括和提升能力不足,无法提炼和总结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理论,甚至在博物馆理论研究方面长期跟着西方框架走,导致中国博物馆界在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中难以传达中国话语、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三是从博物馆存量来看,博物馆在实现东西部平衡布局和统筹城乡发展上有差距。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当前我国博物馆的分布来看,山东省 388 家、浙江省 305 家、河南省 305 家、江苏省 279家、陕西省 258 家,前 5 省合计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 31.8%。相比之下,重庆市 82 家、贵州省 81 家、宁夏回族自治区 59 家、天津市 56 家、青海省 36 家、海南省 28 家、西藏自治区 9 家,7 省市合计仅占全国总量的 7.2%。受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发展水平影响,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城乡差异来看,北京、上海等地拥有的博物馆数量超百家,而县域博物馆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县城没有博物馆,有的市县虽然有博物馆实体,但运营困难重重,存在低水平保障的情况,导致其难以履行正常的博物馆功能。

      四是从供需上看,博物馆展览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差距。一方面博物馆人均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为 5354 座,人均 24 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 10 万人一座博物馆相差甚远。当然,国内也有城市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如青岛市平均 9.39 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这也导致在一些偏远或欠发达地区每 10 万人拥有的博物馆数量更低。再者,我国博物馆行业展览供给数量虽在不断增加,但展览结构失衡。一般展览多,精品展览少;器物展览多,文化解读展览少;古代文物展览多,近现代主题展览少;展厅展览多,巡回展览少;硬件投入多,软件提升少;出土文物多,集中展示少。

      五是从人才上看,我国博物馆人力资源增长与博物馆岗位需求有差距。我国博物馆从未像今天这样汇聚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然而,全国博物馆界仍深感人才缺乏。一方面高校人才的培养与博物馆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错位问题;另一方面博物馆普遍不重视岗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员工成材率偏低,培养和造就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比较难。

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探

      中国国家博物馆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大馆和行业头雁,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是崇尚创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核心在于思想观念,关键在于体制机制。2018 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多次围绕“建设什么样国博,如何建设国博”开展大讨论,推动全体员工从思想上进入新时代。同时,实施体制机制改革,按综合管理、核心业务、运维保障三大板块扎实推进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使工作重点更加突出,结构更加科学,流程更加顺畅。

      中国国家博物馆实行轮岗制度,通过不同岗位的历练,加快人才成长。同时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扭转“庸、懒、散、浮、拖”现象,全馆人员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设立承担规划设计、智囊谋划、运行评估功能的战略规划处,推动全馆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制定和推行策展人制度,提升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策展能力和展览质量;创立柔性科研机制,设立四大研究院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博物馆业务运营提供学术保障。从统计看, 2018 年中国博物馆社会活跃度居前 3 名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指数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 3 倍。这也说明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时代的行业头雁地位。

      二是注重协调,实现全面发展。2018 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按照“ 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文物藏品资源交流合作,促进协调发展。一是与国内博物馆和考古机构合作办展,举办了如“江口沉银—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礼出东方— 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汉世雄风— 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 50 周年特展”“和合共生— 临漳邺城佛造像展”等系列精品展。二是和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一带一路”、古代服饰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三是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积极推动雄安分馆和深圳分馆建设,助推区域博物馆协调发展。2018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办展 40 个,位居全国历史类综合博物馆的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省博物馆,全年办展 25 个;故宫博物院 2018 年办展 23 个。这说明,协调发展激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办展活力。

      三是倡导绿色,提升智慧化水平。目前,“智慧博物馆”建设在全球方兴未艾,5G 技术的落地和推广为博物馆插上智慧的翅膀。自 2018 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聚焦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倡导智慧化发展,探索新发展模式。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互联网+国家战略”,成立联合创新团队,全力构建“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的管理运营服务体系。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智慧国博”项目,以“核心业务、行政管理、运维支撑”三大板块为基础,加强新技术在展览展示、藏品管理、文物修复、学术研究、考古发掘、传播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与融合,通过智慧化、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拥抱开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客厅”,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极推进国际博物馆间合作。一是积极搭建国际合作组织,牵头成立“金砖国家” 博物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以博物馆为平台,以文化交流为承载,助推金砖联盟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二是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邀请五大洲 24 个国家的 40 余位国际博物馆馆长或代表以及国内 50 余家博物馆馆长,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专题研讨,达成了《国博共识》成果性文件。三是加强与重点国家博物馆的交流互动,例如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文旅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未来 5 年里与阿布扎比多家博物馆展开实质性合作。四是加强国际展览交流。2019 年 4 月 11 日,“殊方共享—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展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12 个国家的国家博物馆历史文物。2019 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艺术的历史表达— 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书法与绘画”,在克罗地亚举办“士人情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展览,等等。

      五是推进共享,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首先,积极回应百姓需求。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对“井喷”的游客量,添设饮水处,增加休息区,增添饮食区域,推行全员预约参观制度,为观众提供舒适便利的参观环境。为活跃夜间经济,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9年暑期在全国博物馆中率先开设夜场;在重大节日,联合央视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等快闪活动。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观众提供更多资讯和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不断通过虚拟展厅、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介,为观众带来更多与博物馆相关的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在网上公开藏品目录近 80 万件,拉近与广大观众间的距离。再次,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贯彻中央文化扶贫的指示精神,通过合作办展等方式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文华衡水— 河北衡水文化展”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全国第一个地域文化展,为衡水文化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南省文物局、龙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小城故事— 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引起了社会对湘西贫困地区的关注。

四、关于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我国博物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贺信中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国博物馆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两个维护”,在藏品征集、藏品研究、策展能力、社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运维保障、观众服务、形象塑造等方面全面发力,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做出新贡献。

      二要用新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用新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依据国情民情,科学配置好我国博物馆优势资源,使博物馆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要借助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大好契机,积极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博物馆旅游经济,以文化带动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增强博物馆与科技融合,让博物馆成为最新科技惠及百姓的试验田。

      三要加强博物馆学科建设。针对理论滞后于时代的现实问题,要及时总结中国博物馆的实践成果,学习借鉴国外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实践经验,成立博物馆学理论研究中心,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博物馆管理学,推出成体系的博物馆学科理论。同时,要增强问题意识,将战略目标细化成具体问题,努力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要推进人力资源转化成人才优势。博物馆专业人才不足仍然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突出问题。面对全国博物馆人才的结构性失调,一方面应注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另一方面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理念,真正让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要切实讲好中国故事。要着眼文化强国建设,讲好中国博物馆故事,特别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影响有影响的地区,影响有影响力的群体;要强化国际思维,进一步推动举办海外展览,推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和扩大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声明:图文素材源于《文博学刊》2020年第1期;本资料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感谢您的浏览!

上一篇: 上一篇: 一文带你解读博物馆内部艺术品的陈列柜设计

下一篇: 下一篇 : 智能化时代,看博物馆展馆设计